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自身具备重要的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与价值体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相关工作,四川省作为传统村落文化地域之一,对现有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刻不容缓。
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重点围绕四川省传统村落现状调查分析、传统村落分级评价体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机制等3个研究方向,针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坚持贯彻“生态中国”、“美丽乡村”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传统村落发展内动力、建立健全传统村落分级分类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机制,实现川西北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进入科学、系统、高效、合理的发展模式。
1、川西北传统村落发展时空演变与分级分类评价体系
四川省传统村落既是四川根性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时期四川经济、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内涵。目前,四川省内国家级传统村落达84个,省级传统村落接近千余个。这些传统村落部分或因历史性的老化而破败,或因无序建设传统风貌消失,均导致村落传统文化失去活态。加强对四川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发展内力不足、生产生活水平落后等现状,对于弘扬四川历史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无疑意义重大。
2、川西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机制
川西北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使得川内遗存大量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在历代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等深层结构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封闭内敛、密集有序、丰富多变等特点。然而,在面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时,这些传统村落则往往呈现出巨大的不适应性,并由此导致其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遭受严重破坏。一方面表现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落重新集聚,一部分村落衰退或萎缩,一部分正在成为城市(镇)的一部分从而改变其社会存在的形式。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部分建筑自然老化而损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无力维护发展落后,村民对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需求改变了村落原来的风貌。因此,川西北传统落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现实和潜在问题,理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外部作用机制,是对传统村落实施有效的保护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3、川西北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历史长河中先民生活环境的缩影,对现代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其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与田园景观,都诉说着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悠久历史。
村落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具有生态、经济、美学、娱乐和空间五大价值属性;相对于其它村落景观,传统村落景观受人类干扰强度低、土地利用粗放,以面积较大的农业景观和田园化的生活方式为最大特征。当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景观发生了快速演变。一方面,在城市化背景下,村落人口向城市迁移,空心村大量出现,许多传统村落景观衰退和消失。另一方面,村落的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向工业转变和无序发展,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这种快速而强烈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干扰对村落原生景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