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文化旅游研究
随着农村经济及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开始成为贯穿我国旅游业中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从整体看,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观光类,文化类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与开发。深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可以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应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总体思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功能方向转变,推进城乡互动,提升产业水平,构建融农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体系。
伴随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重视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新潮的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为人们提供的实质性传统价值是城市文化无法企及的。作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承担以下角色:一、“第一主角”,正视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文化是魂,是乡村旅游的“灵性”所在,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让乡村茁壮发展、散发魅力,就要重视“乡村文化”这一根脉,乡村旅游就好比“肥料”,它让乡村文化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得以展示,推动乡村这颗大树枝繁叶茂。所以根腐烂,再大的投资和绚丽的建设都是枉然。二、“领导者”:在旅游建设中不割裂文化与建设的关系,以文化为核心,指导建设,所有的项目开发要以展现文化为目的。让游客“看山是山、观水是水”,来乡村旅游就是体会乡村文化,情怀得以满足,游的就是这种纯粹的山河文化。让乡民知道,乡村旅游建设的成功不单单是充足的资本投入,更多的是在建设中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三、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合作伙伴”:辩证看待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一方面乡村建设形式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乡村部分文化面临失真,被市场化。看似二者为矛盾体,实则相辅相成,依据不同的乡村文化类别来决定主体地位。对于那些传统聚落景观,如:古建筑、遗址、特色街巷、牌坊等,应以保护为主,修旧为辅。对于农业生产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来说,尊重场地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项目建设,丰富游览体验。对于风俗习惯、精神信仰、文化娱乐、生产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来说,适度开发为主,利用文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动再生,将特色项目作为拉近乡村文化与游客之间的纽带,这也是文化得以保护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参与者在做乡村旅游之前,要正确看待乡村文化的地位,接下来思考的就是乡村文化如何去挖掘的问题。乡村可以挖掘文化的地方很多,大到地域环境,小到琉璃砖瓦,在旅游建设中挖掘它的两条重要途径:一是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在挖掘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作为乡村文化的继承者,村落乡民的主体作用。他们土生土长,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规划者在着手乡村文化之时,可多走访当地村民,倾听他们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向与期许。一方面能挖掘隐藏在乡村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故事。另一方面,让每个村民自发成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利于培育农民的文化意识,唤醒他们的文化情感,激发乡民的“文化自觉性”;二是从乡村文化的基本构成着手,乡村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因地域根基的不同,形成独特差异,这也是之前提到的文化标签。所以,乡村文化不能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需从乡村所处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三方面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提炼一种让游客感知,让村民高度认同的文化符号。比如说将当地广泛流传的传说故事融入到乡村旅游建设中,通过彩绘壁画的形式装点村庄,使乡村旅游有特色、有活力、有魅力;针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出现的历史人物,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实地标明,利用闲置老宅建设“乡土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具有识别性的乡村群落、住宅,发挥乡土景观的人文辐射作用。
2、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密切关联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乡规划学、建筑学、考古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旅游管理学、人类文化学等十余个学科知识。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对不是在某一单独学科领域内进行的,只是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形成的成果和观点也不同。
旅游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是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进行负责任的旅游活动是遗产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和谐共生机制、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建设、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遗产地旅游开发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等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实践层面,遗产保护未梳理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技术流程,致使保护规划的名目种类良莠不齐。遗产保护需要建立新的方法和思维。文化遗产的发展,从过度关注文化领域,到时至今日对社会意义、生活功能、文化重建及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的考察,是一个融合民生、社会化的过程。遗产在发掘和展示的同时需要融入城市现代社会结构中,使其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基于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评估,在遗产本体安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历史资源整合和社会结构梳理,对城市遗产、自然环境、景观环境、社区生活等系统的进行规划设计,以重塑空间秩序、创造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新农村建设、生态修复与美化等和谐共存的人居示范园区,才是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