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正文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31    浏览:24次

1、村域国土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乡村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的法定依据,规划应该按照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新思想新理念的要求,结合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规划目标,主要针对村域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优化村域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对村域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统筹和管控,通过对村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建筑风貌塑造、技术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四川省西北区域美丽乡村如何在村庄的规划与建设中,提升环境景观的功能与价值,平衡村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旨在提出一套适应于四川省乡村振兴、能促进村庄特色景观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策略。

在上位空间规划指导下,优化调整村域空间布局,划定生态红线、水域蓝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统筹安排农村居民点、分散布局的农村宅基地,以及各类园区、生产经营性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用地、各类绿化用地的规模、布局、范围、走向等。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1).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

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重点建设农产品主产区。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 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

(2).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乡村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3).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2、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规划研究  

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开展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等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低效和空闲土地盘活利用,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  

根据村庄土地整治和土壤修复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土地生态修复等方案,引导聚合各类涉地涉农资金,发挥土地整治平台作用。

(1). 农用地整理。将现状零星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现状耕地、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新增耕地的土地纳入重点整理区域,整理后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和动态优化的潜力地块。整理后耕地达到永久基本农田标准的,应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管理。

(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将不予保留的各类破旧、闲置、散乱、低效、废弃的农村建筑或建设用地规划为非建设用地,并根据其土地适宜性和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合理确定其规划用途。适合复垦为耕地的,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周边主要为园地、林地的拆旧地块,以及地块破碎、坡度较陡、不宜耕作的土地,应相应修复为园地、林地等。村内建设用地中的零星拆旧土地原则上留作公共空间,用于优化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3). 未利用地开发。荒地、盐碱地、沙地等地块,应结合流域水土治理、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滩涂及岸线资源保护等,因地制宜确定其用途和管控措施。

(4).土地复垦与土壤修复。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应按照适宜性原则确定土地用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区域,应提出具体的修复项目或措施。

3、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规划设计研究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档升级。坚持以推进城乡空间融合为重点,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加强农村住房规划和管理,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以提升村容村貌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核心,创新理念和模式,突出不同区域的乡土特色、民俗风情,注意因形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科学规划村庄和民居布局,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加快道路硬化,改善村内交通出行条件,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

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积极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道路两侧闲置土地见缝插绿。

实施照明亮化,分批完善村庄公共空间照明设施,建立健全设备设施管护机制。开展环境净化,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集中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等现象,拆除废弃房屋圈舍和残垣断壁,引导农户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保护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与历史建筑,对古镇、古村落和古民居进行针对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四川最美古村落”创建行动。

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居民点建筑总平面设计,挖掘乡村建筑特色,确定居民点建筑群的总体风貌定位,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明确危旧农房的改造措施、改(扩)建农房的体量与风貌控制要求;提出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案、农房户型设计方案及其组合方式,以及新建建筑的风格、色彩、选材要求,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不搞强拆强建、大拆大建,注重保护性改造,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留住历史记忆。

版权所有: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仙人路一段30号    电话:0816-2202681  2202691    邮箱: cjxy_mnu_2013@sina.cn